亦作“壎箎 ”。亦作“塤篪”。亦作“塤箎”。亦作“塤竾”。壎、篪皆古代樂器,二者合奏時聲音相應(yīng)和。因常以“壎篪”比喻兄弟親密和睦。
《詩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伯氏吹壎,仲氏吹篪?!?毛傳:“土曰壎,竹曰篪?!?鄭玄箋:“伯仲,喻兄弟也。我與女恩如兄弟,其相應(yīng)和如壎篪,以言俱為王臣,宜相親愛。” 孔穎達(dá)疏:“其恩亦當(dāng)如伯仲之為兄弟,其情志亦當(dāng)如壎篪之相應(yīng)和。”《荀子·樂論》:“聲樂之象:鼓大麗,鐘統(tǒng)實……塤箎翁博?!薄逗鬂h書·明帝紀(jì)》:“禮畢,召校官弟子作雅樂,奏《鹿鳴》,帝自御塤篪和之,以娛嘉賓?!?金王若虛《瑞竹賦》:“此則上友下敬,壎箎其翕,始終以之,有死無易?!?清吳苑《到家》詩:“憶昔少年時,老屋塤箎奏。樹下共嬉游,兄先弟隨后?!?清秋瑾《贈盟姊吳芝瑛》詩:“不結(jié)死生盟總泛,和吹塤竾韻應(yīng)佳?!?/p>
比喻互相呼應(yīng)和配合。
明沉德符《野獲編·詞林·黃慎軒之逐》:“時康御史亦有疏與馮疏同日上……二疏同時,塤篪相和?!?/p>
借指兄弟。
宋黃庭堅《送伯氏入都》詩:“豈無他人游,不如我塤篪。” 清趙翼《題北溪謙齋蓉湖三壽圖》詩:“近追壽愷堂,壎箎耄猶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