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詞典 > 詞語
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

真諦

拼音: zhēn dì
注音:ㄓㄣ ㄉ一ˋ
詞性: 名詞
結(jié)構(gòu): 其他
近義詞: 真理 真義
反義詞: 隱晦
詞語解釋

真諦zhēndì

[truth] 真切的理論和精義;奧妙所在

要弄清其中的真諦實非易事

引證解釋

⒈ 原為佛教語。與俗諦合稱為“二諦”。亦泛指最真實的意義或道理。

南朝齊周颙《重答張長史書》:“若謂探道家之跡,見其來一于佛者,則是真諦實義,沿文可見矣。”
唐元稹《大云寺》詩:“真諦成知別,迷心尚有云?!?br/>明陳汝元《金蓮記·晝錦》:“想浮生矇昧,誰辨雄雌,問前生難解紅蓮真諦?!?br/>呂澂《中國佛學源流略講》第五講:“從真諦來看是空,從俗諦來看是有?!?br/>魯迅《華蓋集續(xù)編·小引》:“這里面所講的仍然并沒有宇宙的奧義和人生的真諦。”

國語詞典

真實的意義。

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

真諦 (出自佛經(jīng))

  • (一)二諦之一,三諦之一。指真實不妄之義理。如謂世間法為俗諦 ,出世間法為真諦。
  • (二)(499~569)五、六世紀間之著名譯經(jīng)僧。梵名Parama^rtha 。 音譯作波羅末他、波羅末陀。又稱拘羅那陀(梵Kulana^tha )。西北印度優(yōu)禪尼(梵Ujjaini^ )人,婆羅門種,姓頗羅墮(梵Bha^rata )。聰敏強記,辯才不竭。少游諸國,歷事諸師,精研四韋六論,貫練三藏五部,究明大乘之妙理。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(546)攜經(jīng)典抵中國南海。太清二年(548)入建業(yè)(南京)謁武帝,時值侯景之亂,遂潛行南歸,輾轉(zhuǎn)游歷今蘇、浙、贛、閩、廣州等地,而所至譯經(jīng)不輟,每亦撰疏闡釋經(jīng)論理趣。陳太建元年示寂,世壽七十一。自梁武帝末至陳太建元年,共譯經(jīng)論紀傳六十四部二七八卷,今僅存三十部,大多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。與鳩摩羅什、玄奘、義凈同稱四大翻譯家。其翻譯之方法與學識,為我國佛教傳譯史上之泰斗。主要譯作除轉(zhuǎn)識論、大乘唯識論 等唯識論典外,另有金光明經(jīng) 、攝大乘論 、攝大乘論釋、律二十二明了論 、中邊分別論、十七地論(此書乃瑜伽師地論 之別出本)、俱舍論 釋、大乘起信論 等。其中以攝大乘論、攝大乘論釋影響最大,此二論乃南朝攝論學派之主要理論根據(jù),真諦亦因之被尊為攝論宗 之祖。[續(xù)高僧傳卷一、攝大乘論序、大唐內(nèi)典錄 卷四、卷五]
  • 真諦 (漢語字詞)

  • 真實的道理或意義:人生真諦。
  • 收藏 菜單 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