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見“方岳”。亦作“方岳”。
⒉ 四方之山岳。古指東岳泰山 、西岳華山 、南岳霍山 (一指衡山 )、北岳恒山。
引《書·周官》:“王乃時巡,考制度于四岳,諸侯各朝于方岳,大明黜陟?!?br/>孔傳:“覲四方諸侯,各朝于方岳之下,大明考績黜陟之法。”
按,《舜典》“四岳羣牧” 孔穎達疏:“《釋山》云:泰山為東岳, 華山為西岳, 霍山為南岳, 恒山為北岳?!?br/>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“四岳” 晉杜預注:“東岳岱,西岳華,南岳衡,北岳恒?!?br/>宋蘇軾《策略》五:“昔之有天下者日夜淬厲……而五載一巡狩,朝諸侯於方岳之下。”
⒊ 指州郡。
引《資治通鑒·魏明帝太和五年》:“寵為汝南太守、 豫州刺史二十餘年,有勛方岳。及鎮(zhèn)淮南,吳人憚之?!?br/>南朝陳徐陵《陳武帝下州郡璽書》:“卿等擁旄方岳,相任股肱。”
宋葉適《風雩堂記》:“今公久於侍從,勞於方岳,退而休之,無所復羨。”
清姚鼐《圣駕南巡賦序》:“王者兼覆九州,內(nèi)撫畿甸,外察方岳。”
⒋ 傳說堯命羲和四子掌四岳,稱四伯。至其死乃分岳事,置八伯,主八州之事。后因稱任專一方之重臣為“方岳”。
引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識鑒》:“時殷仲堪在門下,雖居機要,資名輕小,人情未以方岳相許?!?br/>唐楊炯《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》:“遂罷方岳之官,仍居上臺之位?!?br/>《續(xù)資治通鑒·元順帝至正七年》:“右丞受天子命,為方岳重臣,不思執(zhí)弓矢討賊,乃欲自逸邪?”
明何景明《送熊廷振之楚藩》詩:“同榜衣冠照鄉(xiāng)里,十年名位登方岳?!?/span>
四岳。東岳泰山,南岳衡山,西岳華山,北岳恒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