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姓百家姓排名
時間 | 排名 | 時間 | 排名 | 時間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715 | 2018年 | 無 | 2014年 | 無 |
2013年 | 無 | 2007年 | 無 | 2006年 | 無 |
1995年 | 無 | 1987年 | 無 | 1982年 | 無 |
明朝 | 無 | 元朝 | 無 | 宋朝 | 無 |
北宋 | 無 |
漢姓起源
據(jù)史家的研究,姓起源于五六千年前的母系社會,沿自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(lǐng)的名字。因此,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從“女”字旁,如姒、姬、嬴、姜、姚等。姓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,以利彼此通婚。
氏的出現(xiàn)據(jù)稱早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即有,而在信史中則見於周朝。周朝初期,周王大規(guī)模分封諸侯,此后這些諸侯國的后人就以國為氏。諸侯又分封領(lǐng)地的官員,這些官員的后裔就以封地為氏。據(jù)研究,現(xiàn)今99%的漢姓都是從此時的氏演變而成的。
一、漢(漢)hàn
現(xiàn)行較罕見姓氏。今山西之太原、大同、臨汾,新疆之塔城,廣東之吳川,云南之隴川、邱北、盈江等地有分布。漢族、蒙古族、傈僳族有此姓?!多嵧ㄖ尽?、《續(xù)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載。鄭樵注云:“《姓苑》云:‘東莞有此姓。’云,漢高帝之后。初,項羽封沛公為漢王,王巴蜀、漢中。今興元府漢中郡也。自高帝至光武終于獻帝,通王莽十八年、劉圣公二年,計四百二十五年傳漢祚。漢亡,子孫或以國為氏?!比畷r,無子、諸侯傳國,支庶傳氏。其傳國者,國亡,則以國為氏;三代之后,雖有國號,無問適(嫡)庶皆以氏傳而謂之姓。如漢家雖亡、亦稱劉氏,或有稱漢者,雖存古道,而存為希姓。
二、漢(漢)
漢姓分布:湖北鐘祥、浙江義烏、臺灣基隆、高雄、花蓮、貴州赤水、山東日照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漢姓起源:
1、漢禪讓于魏后,子孫有以漢為姓者。三代之時,天子諸侯傳國,支庶傳氏。其傳國者,國亡,則以國為氏。三代之后雖有國號,無問嫡庶,皆以氏傳,而謂之姓。如漢家雖亡,亦稱劉氏,或有稱漢者,雖存古道而存為希姓。
2、東鄉(xiāng)族姓。
漢姓名人:
漢倫,宋時深州刺史。漢鑾,明時山東日照人,嘉靖中任邵武府檢校。
郡望:東莞。
漢姓姓氏源流
一、漢(漢)hàn
現(xiàn)行較罕見姓氏。今山西之太原、大同、臨汾,新疆之塔城,廣東之吳川,云南之隴川、邱北、盈江等地有分布。漢族、蒙古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鄭通志》、《續(xù)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載。鄭樵注云:“《姓苑》云:‘東莞有此姓。’云,漢高帝之后。初,項羽封沛公為漢王,王巴蜀、漢中。今興元府漢中郡也。自高帝至光武終于獻帝,通王莽十八年、劉圣公二年,計四百二十五年傳漢祚。漢亡,子孫或以國為氏?!比畷r,無子、諸侯傳國,支庶傳氏。其傳國者,國亡,則以國為氏;三代之后,雖有國號,無問適(嫡)庶皆以氏傳而謂之姓。如漢家雖亡、亦稱劉氏,或有稱漢者,雖存古道,而存為希姓。
二、漢(漢)
漢姓分布:湖北鐘祥、浙江義烏、臺灣基隆、高雄、花蓮、貴州赤水、山東日照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漢姓起源:
1、漢禪讓于魏后,子孫有以漢為姓者。三代之時,天子諸侯傳國,支庶傳氏。其傳國者,國亡,則以國為氏。三代之后雖有國號,無問嫡庶,皆以氏傳,而謂之姓。如漢家雖亡,亦稱劉氏,或有稱漢者,雖存古道而存為希姓。
2、東鄉(xiāng)族姓。
漢姓名人:
漢倫,宋時深州刺史。漢鑾,明時山東日照人,嘉靖中任邵武府檢校。
郡望:東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