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姓百家姓排名
時(shí)間 | 排名 | 時(shí)間 | 排名 | 時(shí)間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727 | 2018年 | 無 | 2014年 | 無 |
2013年 | 無 | 2007年 | 無 | 2006年 | 無 |
1995年 | 無 | 1987年 | 無 | 1982年 | 無 |
明朝 | 無 | 元朝 | 無 | 宋朝 | 無 |
北宋 | 無 |
河姓起源
河姓主要源自:風(fēng)姓。
一,源于風(fēng)姓,出自伏羲氏裔孫的分封地,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。二,源于地名,出自唐朝時(shí)期的古河州,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。三,朝鮮半島土著姓氏中有河氏。
源于風(fēng)姓,出自伏羲氏裔孫的分封地,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。伏羲氏,燧人氏之子,因風(fēng)而生,故為風(fēng)姓”。因伏羲氏為湯古氏的后裔,所以在風(fēng)姓中要保留族徽,為此風(fēng)的古體字為“颺”。因十日為伏羲氏之子,十日必是湯谷的主人。《海外東經(jīng)》證曰:“湯谷上有扶桑,十日所浴”。十日拆裝組合為“早”,亦稱“暘”。后因臨水而居改稱“湯”,所以十日族后來皆以湯為姓氏,稱湯姓,比姜、姬之姓古老很多。
在民族分衍的過程中,湯姓又分衍出湯河氏,分居于古淮河流域(今江蘇淮安楚州廢黃河古道),其子孫后裔以所居之地為姓氏,稱河氏,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。
河姓河姓起源二
源于地名,出自唐朝時(shí)期的古河州,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。河州,在秦、漢時(shí)期稱隴西,到了唐朝時(shí)期稱“河州”,故址在今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帶地區(qū)。在史籍《廣輿記》中記載為:“河州,古西羌地,秦漢屬隴西,唐曰河州,明置河州衛(wèi)?!?/p>
漢、唐時(shí)期,隨著民族融合進(jìn)程的發(fā)展,有河州的羌、氐、突厥、匈奴等少數(shù)民族以居地名稱為漢化姓氏,即稱河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河姓河姓起源三
朝鮮半島土著姓氏中有河氏,始祖河拱辰、河珍、河成,分為侍郎公派、司直公派、丹溪公派,本貫統(tǒng)一為晉州。
河氏是一個(gè)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,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,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八百十八位,以襄陽、隴西、晉州為郡望。
今甘肅省的平?jīng)鍪袥艽h、臨夏回族自治州,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,湖北省的襄樊市襄陽區(qū),臺灣省等地,均有河氏族人分布。
楚州:春秋戰(zhàn)國時(shí)期,楚州先后屬吳、越、楚等諸侯國。秦統(tǒng)一后建淮陰縣,楚州部分地區(qū)屬淮陰縣。楚漢之際,屬項(xiàng)羽西楚。漢高祖劉邦五年(己亥,公元前202年),封韓信為楚王,楚州屬楚王國。同年,貶韓信為淮陰侯,封劉纏為射陽侯,楚州分屬二侯國。西漢高祖十一年(乙巳,公元前196年),淮陰侯國降為縣。西漢惠帝三年(己酉,公元前192年),射陽侯國為縣。西漢朝元狩六年(甲子,公元前117年),置臨淮郡,淮陰、射陽縣屬臨淮郡。王莽稱制,改射陽為臨淮亭,淮陰為嘉信。東漢朝建武十五年(己亥,公元39年),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(治白馬湖北),山陽之名始見。東漢末年,廣陵郡移治射陽。東晉義熙七年(己酉,公元411年),廣陵、臨淮二郡改為臨淮、廣陵、山陽等五郡,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。時(shí)射陽與山陽并存,分屬臨淮、山陽二郡。蕭齊時(shí),陽平郡寄治山陽。南齊永明七年(己巳,公元489年),割山陽官瀆(邗溝)以西三百戶置壽張縣,割直瀆(盱眙禹王河)、破釜塘以東淮陰鎮(zhèn)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,淮安縣之名始見。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。隋朝開皇三年(癸卯,公元583年),置楚州,治淮陰。隋開皇十二年(壬子,公元592年),移楚州治山陽縣,州旋廢。隋朝大業(yè)年間(公元605~618年),去淮陰縣入山陽縣,不久復(fù)置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,置東楚州,治山陽縣。唐武德八年(乙酉,公元625年),裁西楚州,東楚州改稱楚州,仍治山陽縣。南宋朝建炎三年(己酉,公元1129年),置楚、泗、承州。漣水軍鎮(zhèn)撫使、淮東安撫制置使、京東河北鎮(zhèn)撫大使等均駐節(jié)楚州山陽城。南宋朝紹定元年(戊子,公元1228年),李全火燒楚州城,遂廢楚州,升山陽縣為淮安軍,隸寶應(yīng)州。元朝至元十三年(丙子,公元1276年),設(shè)淮東安撫司于山陽。次年,改為淮東總管府,時(shí)縣境設(shè)有山陽、淮安、淮陰、新城四縣。元朝至元二十年(癸未,公元1283年),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,并淮安、新城、淮陰三縣入山陽縣。元朝至正二十六年(丙午,公元1366年),朱元璋置淮安府,治山陽。清朝雍正九年(辛亥,公元1731年),析淮安府山陽、鹽城二縣地置阜寧縣。民國元年(壬子,公元1912年),淮安府裁撤。中華民國三年(甲寅,公元1914年),山陽縣改稱淮安縣??谷諔?zhàn)爭時(shí)期,楚州分屬兩個(gè)縣級抗日民主政權(quán)。運(yùn)西地區(qū)屬中華民國二十九年(庚辰,公元1940年)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,運(yùn)東地區(qū)屬中華民國二十九年(庚辰,公元1940年)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。中華民國三十五年(丙戌,公元1946年)2月,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,為蘇皖等五行政區(qū)直轄市;9月,淮城市又并入淮安縣。中華民國三十七年(戊子,公元1948年)12月,淮城等二次解放,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。公元1949年3月,裁兩淮市,淮城區(qū)仍屬淮安縣。1950年3月,淮寶縣裁撤,其部分轄地歸淮安。時(shí)淮安屬鹽城專區(qū)。1954年8月,淮安縣由鹽城專區(qū)劃入淮陰專區(qū)。1983年3月,成立省轄淮陰市,淮安縣屬淮陰市。1988年戊辰2月,撤銷淮安縣,建立淮安市(為縣級市)。2001年2月,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,淮安撤市建區(qū),更名為楚州區(qū)。
晉州:亦稱晉州牧,是韓國南部的中心城市。自古以來,晉州是韓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發(fā)祥地,享有“教育、文化、藝術(shù)和忠貞之鄉(xiāng)”的美譽(yù)。在伽倻時(shí)代,晉州是高靈伽倻的古都,到了三國時(shí)代后期屬于百濟(jì)國,稱居列城。進(jìn)入統(tǒng)一新羅時(shí)代以后,改稱為居列州、菁州和康州。到了高麗太祖二十三年庚子(公元940年)才改稱為晉州而至今。在高麗的成宗二年癸未(公元983年),晉州成為全國十二牧之一,即晉州牧。到了朝鮮高宗三十三年丙申(公元1896年),全國再分為十三道,晉州屬于慶尚南道,成為道政府所在地,觀察使常駐于晉州,從而成為慶南的行政中心。中華民國十四年乙丑(公元1925年)4月1日慶尚南道政府移至釜山,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(公元1949年)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后,實(shí)施了地方自治制度,從而晉州府升為晉州市。1995年乙亥1月1日按照有關(guān)‘城鄉(xiāng)結(jié)合型城市設(shè)直’之規(guī)定,對原有的晉陽郡和晉州市進(jìn)行合并重組,設(shè)置了“統(tǒng)合晉州市”。
楚州堂:以望立堂。
晉州堂:以望立堂。
江陵堂:以望立堂,為晉州堂的支堂,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河氏族人的堂號。
江華堂:以望立堂,為晉州堂的支堂,是韓國江華郡河氏族人的堂號。
一、河hé
現(xiàn)行較罕見姓氏。今河北之尚義、山東之平度、山西之太原、新疆之塔城、河南之盧氏、福建之清流、廣東之吳川、廣西之灌陽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、朝鮮族有此姓。《續(xù)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載。《姓氏考略》注其源:
1、“出自河伯之后,或河宗柏天之后。郭璞《山海經(jīng)·注》云:‘河伯、仆牛,皆人姓名?!呛訛樾找病!?/p>
2、其引《姓氏尋源》注云:“甘肅涇州有河姓。明河源之后,古籍襄陽?!焙釉?,知襄陽府,以治行稱。
二、河
河姓分布:江蘇武進(jìn)、臺灣、廣東新興、云南瀘水、北京、湖南桂陽、遼寧延吉、甘肅積石山等地均有此姓。
河姓起源:
1、相傳為河伯之后,或河宗柏天之后。
2、白、東鄉(xiāng)、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河姓名人:
河湞,宋時(shí)余干人,授余干邑令。河源,明時(shí)陜西涇州人,官襄陽府知府。
河姓郡望
楚州:春秋戰(zhàn)國時(shí)期,楚州先后屬吳、越、楚等諸侯國。秦統(tǒng)一后建淮陰縣,楚州部分地區(qū)屬淮陰縣。楚漢之際,屬項(xiàng)羽西楚。漢高祖劉邦五年(己亥,公元前202年),封韓信為楚王,楚州屬楚王國。同年,貶韓信為淮陰侯,封劉纏為射陽侯,楚州分屬二侯國。西漢高祖十一年(乙巳,公元前196年),淮陰侯國降為縣。西漢惠帝三年(己酉,公元前192年),射陽侯國為縣。西漢朝元狩六年(甲子,公元前117年),置臨淮郡,淮陰、射陽縣屬臨淮郡。王莽稱制,改射陽為臨淮亭,淮陰為嘉信。東漢朝建武十五年(己亥,公元39年),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(治白馬湖北),山陽之名始見。東漢末年,廣陵郡移治射陽。東晉義熙七年(己酉,公元411年),廣陵、臨淮二郡改為臨淮、廣陵、山陽等五郡,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。時(shí)射陽與山陽并存,分屬臨淮、山陽二郡。蕭齊時(shí),陽平郡寄治山陽。南齊永明七年(己巳,公元489年),割山陽官瀆(邗溝)以西三百戶置壽張縣,割直瀆(盱眙禹王河)、破釜塘以東淮陰鎮(zhèn)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,淮安縣之名始見。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。隋朝開皇三年(癸卯,公元583年),置楚州,治淮陰。隋開皇十二年(壬子,公元592年),移楚州治山陽縣,州旋廢。隋朝大業(yè)年間(公元605~618年),去淮陰縣入山陽縣,不久復(fù)置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,置東楚州,治山陽縣。唐武德八年(乙酉,公元625年),裁西楚州,東楚州改稱楚州,仍治山陽縣。南宋朝建炎三年(己酉,公元1129年),置楚、泗、承州。漣水軍鎮(zhèn)撫使、淮東安撫制置使、京東河北鎮(zhèn)撫大使等均駐節(jié)楚州山陽城。南宋朝紹定元年(戊子,公元1228年),李全火燒楚州城,遂廢楚州,升山陽縣為淮安軍,隸寶應(yīng)州。元朝至元十三年(丙子,公元1276年),設(shè)淮東安撫司于山陽。次年,改為淮東總管府,時(shí)縣境設(shè)有山陽、淮安、淮陰、新城四縣。元朝至元二十年(癸未,公元1283年),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,并淮安、新城、淮陰三縣入山陽縣。元朝至正二十六年(丙午,公元1366年),朱元璋置淮安府,治山陽。清朝雍正九年(辛亥,公元1731年),析淮安府山陽、鹽城二縣地置阜寧縣。民國元年(壬子,公元1912年),淮安府裁撤。中華民國三年(甲寅,公元1914年),山陽縣改稱淮安縣。抗日戰(zhàn)爭時(shí)期,楚州分屬兩個(gè)縣級抗日民主政權(quán)。運(yùn)西地區(qū)屬中華民國二十九年(庚辰,公元1940年)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,運(yùn)東地區(qū)屬中華民國二十九年(庚辰,公元1940年)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。中華民國三十五年(丙戌,公元1946年)2月,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,為蘇皖等五行政區(qū)直轄市;9月,淮城市又并入淮安縣。中華民國三十七年(戊子,公元1948年)12月,淮城等二次解放,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。公元1949年3月,裁兩淮市,淮城區(qū)仍屬淮安縣。1950年3月,淮寶縣裁撤,其部分轄地歸淮安。時(shí)淮安屬鹽城專區(qū)。1954年8月,淮安縣由鹽城專區(qū)劃入淮陰專區(qū)。1983年3月,成立省轄淮陰市,淮安縣屬淮陰市。1988年戊辰2月,撤銷淮安縣,建立淮安市(為縣級市)。2001年2月,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,淮安撤市建區(qū),更名為楚州區(qū)。
晉州:亦稱晉州牧,是韓國南部的中心城市。自古以來,晉州是韓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發(fā)祥地,享有“教育、文化、藝術(shù)和忠貞之鄉(xiāng)”的美譽(yù)。在伽倻時(shí)代,晉州是高靈伽倻的古都,到了三國時(shí)代后期屬于百濟(jì)國,稱居列城。進(jìn)入統(tǒng)一新羅時(shí)代以后,改稱為居列州、菁州和康州。到了高麗太祖二十三年庚子(公元940年)才改稱為晉州而至今。在高麗的成宗二年癸未(公元983年),晉州成為全國十二牧之一,即晉州牧。到了朝鮮高宗三十三年丙申(公元1896年),全國再分為十三道,晉州屬于慶尚南道,成為道政府所在地,觀察使常駐于晉州,從而成為慶南的行政中心。中華民國十四年乙丑(公元1925年)4月1日慶尚南道政府移至釜山,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(公元1949年)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后,實(shí)施了地方自治制度,從而晉州府升為晉州市。1995年乙亥1月1日按照有關(guān)‘城鄉(xiāng)結(jié)合型城市設(shè)直’之規(guī)定,對原有的晉陽郡和晉州市進(jìn)行合并重組,設(shè)置了“統(tǒng)合晉州市”。
楚州堂:以望立堂。
晉州堂:以望立堂。
江陵堂:以望立堂,為晉州堂的支堂,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河氏族人的堂號。
江華堂:以望立堂,為晉州堂的支堂,是韓國江華郡河氏族人的堂號。
一、河hé
現(xiàn)行較罕見姓氏。今河北之尚義、山東之平度、山西之太原、新疆之塔城、河南之盧氏、福建之清流、廣東之吳川、廣西之灌陽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、朝鮮族有此姓?!独m(xù)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載?!缎帐峡悸浴纷⑵湓矗?/p>
1、“出自河伯之后,或河宗柏天之后。郭璞《山海經(jīng)·注》云:‘河伯、仆牛,皆人姓名?!呛訛樾找??!?/p>
2、其引《姓氏尋源》注云:“甘肅涇州有河姓。明河源之后,古籍襄陽?!焙釉?,知襄陽府,以治行稱。
二、河
河姓分布:江蘇武進(jìn)、臺灣、廣東新興、云南瀘水、北京、湖南桂陽、遼寧延吉、甘肅積石山等地均有此姓。
河姓起源:
1、相傳為河伯之后,或河宗柏天之后。
2、白、東鄉(xiāng)、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河姓名人:
河湞,宋時(shí)余干人,授余干邑令。河源,明時(shí)陜西涇州人,官襄陽府知府。
河姓姓氏源流
一、河hé
現(xiàn)行較罕見姓氏。今河北之尚義、山東之平度、山西之太原、新疆之塔城、河南之盧氏、福建之清流、廣東之吳川、廣西之灌陽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、朝鮮族有此姓?!独m(xù)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載?!缎帐峡悸浴纷⑵湓矗?/p>
1、“出自河伯之后,或河宗柏天之后。郭璞《山海經(jīng)·注》云:‘河伯、仆牛,皆人姓名?!呛訛樾找?。”
2、其引《姓氏尋源》注云:“甘肅涇州有河姓。明河源之后,古籍襄陽?!焙釉?,知襄陽府,以治行稱。
二、河
河姓分布:江蘇武進(jìn)、臺灣、廣東新興、云南瀘水、北京、湖南桂陽、遼寧延吉、甘肅積石山等地均有此姓。
河姓起源:
1、相傳為河伯之后,或河宗柏天之后。
2、白、東鄉(xiāng)、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河姓名人:
河湞,宋時(shí)余干人,授余干邑令。河源,明時(shí)陜西涇州人,官襄陽府知府。
河姓堂號
楚州堂:以望立堂。
晉州堂:以望立堂。
江陵堂:以望立堂,為晉州堂的支堂,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河氏族人的堂號。
江華堂:以望立堂,為晉州堂的支堂,是韓國江華郡河氏族人的堂號。
一、河hé
現(xiàn)行較罕見姓氏。今河北之尚義、山東之平度、山西之太原、新疆之塔城、河南之盧氏、福建之清流、廣東之吳川、廣西之灌陽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、朝鮮族有此姓?!独m(xù)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載?!缎帐峡悸浴纷⑵湓矗?/p>
1、“出自河伯之后,或河宗柏天之后。郭璞《山海經(jīng)·注》云:‘河伯、仆牛,皆人姓名?!呛訛樾找??!?/p>
2、其引《姓氏尋源》注云:“甘肅涇州有河姓。明河源之后,古籍襄陽?!焙釉?,知襄陽府,以治行稱。
二、河
河姓分布:江蘇武進(jìn)、臺灣、廣東新興、云南瀘水、北京、湖南桂陽、遼寧延吉、甘肅積石山等地均有此姓。
河姓起源:
1、相傳為河伯之后,或河宗柏天之后。
2、白、東鄉(xiāng)、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河姓名人:
河湞,宋時(shí)余干人,授余干邑令。河源,明時(shí)陜西涇州人,官襄陽府知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