赫連姓百家姓排名
時間 | 排名 | 時間 | 排名 | 時間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1529 | 2018年 | 無 | 2014年 | 無 |
2013年 | 無 | 2007年 | 無 | 2006年 | 無 |
1995年 | 無 | 1987年 | 無 | 1982年 | 無 |
明朝 | 無 | 元朝 | 無 | 宋朝 | 無 |
北宋 | 417 |
赫連姓起源
赫連姓起源一
源于南匈奴,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鐵弗部,屬于漢化改姓。赫連氏源出歷史上的匈奴民族。因匈奴單于取漢室女子為妻,其后裔子孫有跟隨劉氏者。至東漢末至兩晉時期,中國北方少數(shù)民族匈奴族部首領叫右賢王劉去卑,根據(jù)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,去卑是漢光武帝之子沛獻王劉輔六世孫度遼將軍劉進伯的后代,劉進伯北伐匈奴被擒,生了尸利,尸利生烏利,烏利生去卑。到西晉時期,劉虎改為鐵弗氏。東晉十六國時期,劉虎的曾孫(即劉去卑的五世孫)南匈奴鐵弗部首領劉勃勃稱自號“大夏天王”,傲稱自己“云赫連天”,改姓名為“赫連勃勃”,他建立了著名的夏國,追劉去卑為正皇帝。漢史稱“胡夏”,其王族子孫遂以“赫連”為氏,世代相傳。按史籍《晉書》的記載:“赫連氏為劉元海之族,篡位自稱天王,有詔書曰:我的先祖,從北方遷至幽朔后,改姓姚,與中原的姓氏不同音,故又隨母親姓齊。子孫隨母姓是不合禮儀的。古代人姓氏不定,有隨母姓的,有隨父姓的,我現(xiàn)在要根據(jù)禮法改變這種習慣。帝王是上天之子,是顯赫的徽記,天地相連的樞紐。故現(xiàn)在改姓稱赫連氏,順應天意,永享天下。天子位尊,不能與支庶同姓,其他非正統(tǒng)的子孫,皆以鐵伐為氏。愿我的宗族子孫剛銳如鐵,皆能征善戰(zhàn)?!弊詣⒃F?,其后代遂以其諧音漢字“赫連”為姓氏,稱赫連氏。從血統(tǒng)上看,赫連勃勃為漢光武帝劉秀的十四世孫。
赫連姓起源二
源于北匈奴吐谷渾部,屬于漢化改姓。兩晉時期,鮮卑吐谷渾部攻破并滅了大夏國(胡夏),俘虜赫連氏王族。后來,吐谷渾部自己部族中也有人以赫連為姓氏,成為鮮卑赫連氏一族。后逐漸融合入漢族,世代沿傳至今。
赫連氏是典型的漢化匈奴姓氏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為第四百十七位門閥。赫連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赫連姓源出歷史上匈奴有此姓。因匈奴單于取漢室女子為妻,子孫跟隨劉姓。古代漢朝時,北方有個匈奴族部落,首領叫右賢王劉去卑,他的一個后代又自稱為夏王,并將劉姓改為赫連姓。西晉劉虎改為鐵弗氏。東晉,劉虎曾孫勃勃稱大夏天王,建國夏,又改復姓“赫連”氏。歷史上吐谷渾族中也有赫連這個復姓的。
赫連氏源出歷史上的匈奴民族,望族居盛樂郡(今內(nèi)蒙古和林格爾)、渤海郡(今河北滄州)。
盛樂郡:西漢時期置郡,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祁縣以東廣大地區(qū),郡治在盛樂(今內(nèi)蒙古和林格爾)。
渤??ぃ簹v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,另一為渤海國。西漢時期從巨鹿、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,治所在浮陽(今河北滄州東關(guān)),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。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(古女真族),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???,先稱振國(震國),又稱渤海國,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(qū)。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??ね酢⒑龊怪荻级?,遂名渤海國。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,在今遼寧、河北、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。后唐同光四年(丙戌,公元926年),渤??榇筮|國契丹族耶律·德光所滅,以后不復存在。
盛樂堂:以望立堂。
渤海堂:以望立堂。
樂川堂:北周有赫連達,是赫連勃勃之后,剛鯁有膽量。他年少時隨賀拔岳征伐有功,賜為長廣鄉(xiāng)男爵。后來又迎接宇文泰匡,收復秦、隴、弘農(nóng),戰(zhàn)于沙苑,皆有功。武帝時拜大將軍、夏州總管。他廉儉仁恕,進爵仁恕,進爵樂川郡公卒。赫連氏因以“樂川”、“仁恕”為堂號。
仁恕堂:同上。
一、赫連(赫連)hè lián
現(xiàn)行較罕見之復姓。今山東之平邑,山西之大同、臨汾、榆次、忻州,河南之義馬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姓氏?!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。其源不一:
1、鄭樵注云:“劉去卑之后也。去卑,獨孤氏之祖也。勃勃僭帝號稱夏,都朔方,自云赫赫連天,因以為氏?!薄吨形拇笞值洹窊?jù)《晉書·赫連勃勃載記》亦注:“本匈奴劉去卑之后。傳至勃勃,僭稱夏王,下書曰:朕之皇祖,自北遷幽朔,姓改姒氏。音殊中國,故從母氏為劉,子而從母之姓,非禮也,朕將以義易之。帝王者,系天為子,是為徽赫,實與天連,今改姓曰‘赫連’氏?!薄缎帐峡悸浴芬断匿洝芬嘧ⅲ骸捌湎刃倥屹t王去卑之后,劉淵之族,姓鐵弗。勃勃稱王於朔方,國號夏,改姓為赫連氏?!?/p>
2、又注:“吐谷渾大姓有赫連氏?!眲t此當出自鮮卑族。
二、赫連(赫連)
赫連姓分布:上海嘉定、臺灣臺北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赫連姓起源:
1、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后,劉淵之族,姓鐵弗。鐵弗勃勃稱王于朔方。國號夏,改姓為赫連氏。赫連勃勃改姓詔書:“朕之皇祖,自北遷幽朔,姓改姒氏,音殊中國,故從母氏為劉。子而從母之姓,非禮也。朕將以義易之。帝王者系天為子,是為徽赫實與天連,今改姓曰赫連氏。系天之尊,不可令支庶同之。其非正統(tǒng),皆以鐵伐(即鐵弗)為氏,庶聯(lián)宗族子孫剛銳如鐵,皆堪伐人。”夏國后為吐谷渾慕璝所滅,其族并入吐谷渾。故稱吐谷渾大姓有赫連氏。
2、系由綦連氏所改。
赫連姓名人:
赫連昌,勃勃之子,魏太武擒昌,詔昌尚始平公主,封秦王,坐謀反伏誅。赫連鐸,唐時本吐谷渾部酋,官陰山府都督。
郡望:朔方。
變化:
1、北周時夏州總管、樂川郡公赫連達之曾祖庫多漢,因避難曾改姓杜,見《周書》。
2、河南新鄉(xiāng)赫連氏改為郝氏。
赫連姓歷史名人
赫連姓古代名人
赫連韜唐代,才子,福建省漳浦人,有不羈之才。與莆田的陳黯、王肱、蕭樞、林賢、福州陳蔇、陳發(fā)、詹雄齊名,合稱為“閩中八賢”。
赫連達字朔周,盛樂(今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和林格爾以北)人,赫連勃勃的后裔。他的曾祖父因避難改姓杜氏。赫連達性情剛強耿直,有膽力。他年輕時跟隨賀拔岳征戰(zhàn)有功,被任命為都將,賜爵長廣鄉(xiāng)男,又遷任都督。初建六官制度時,赫連達被任命為左遂伯。后出任隴州刺史。周武帝保定初,遷任大將軍夏州總管、三州五防諸軍事。赫連達雖然不是文官,然而性情質(zhì)樸正直,尊奉朝廷法度,雖多施用鞭刑,而對判處死罪十分慎重。他性格又很廉潔儉樸,邊境的胡民有人送羊給赫連達,他想要與胡人相結(jié)交,就以繒帛進行回報。主管官員請求使用官物,他說:“羊進了我的廚房,不能用官庫的東西謝人。”
赫連勃勃十六國時期,胡夏的創(chuàng)建者。南匈奴后裔,劉淵的同族。在位約十九年。北魏明元帝曾改其名為屈孑,意為卑下。原為鐵弗部,勃勃稱王后,以為帝王“徽赫與天連”,因而改姓為赫連氏。父劉衛(wèi)辰,率部服屬于苻堅,屯駐代來城(今內(nèi)蒙古杭錦旗東),為北魏所滅。勃勃逃亡到后秦,受到姚興的寵遇。任為安北將軍、五原公,鎮(zhèn)朔方(今陜西省延安)。407年,勃勃自稱天王、大單于,國號大夏。據(jù)有河套之地,南境抵三城(今陜西省延安)和高平(今寧夏固原)。勃勃體格魁偉,雄略過人,而兇暴好殺。善于用兵,多次向西進攻南涼,向南進攻后秦,俘掠大量人口牲畜。413年,營建首都,蒸土筑城,鐵錐如能刺進一寸,即殺工匠一并筑入。他說自己將要統(tǒng)一天下,君臨萬邦,因定城名為統(tǒng)萬(今內(nèi)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)。東晉將領劉裕滅后秦南歸后,勃勃乘機南下,418年攻克長安,作為南都,自稱皇帝,關(guān)中郡縣都投降。425年赫連勃勃死。子赫連昌繼位。427年,北魏攻取統(tǒng)萬,次年,赫連昌被擒。431年,胡夏滅亡。
赫連定五胡十六國,赫連勃勃三子,大夏第二任皇帝。
赫連昌五胡十六國,赫連勃勃四子,大夏第三任皇帝。
赫連鐸唐朝末年,吐谷渾首領、大同節(jié)度使。
赫連姓郡望
盛樂郡:西漢時期置郡,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祁縣以東廣大地區(qū),郡治在盛樂(今內(nèi)蒙古和林格爾)。
渤??ぃ簹v史上的渤??ぴ诘赜蛏嫌袃蓚€稱謂,另一為渤海國。西漢時期從巨鹿、上谷之地分出渤??ぃ嗡诟£?今河北滄州東關(guān)),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。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(古女真族),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???,先稱振國(震國),又稱渤海國,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(qū)。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??ね酢⒑龊怪荻级?,遂名渤海國。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,在今遼寧、河北、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。后唐同光四年(丙戌,公元926年),渤??榇筮|國契丹族耶律·德光所滅,以后不復存在。
盛樂堂:以望立堂。
渤海堂:以望立堂。
樂川堂:北周有赫連達,是赫連勃勃之后,剛鯁有膽量。他年少時隨賀拔岳征伐有功,賜為長廣鄉(xiāng)男爵。后來又迎接宇文泰匡,收復秦、隴、弘農(nóng),戰(zhàn)于沙苑,皆有功。武帝時拜大將軍、夏州總管。他廉儉仁恕,進爵仁恕,進爵樂川郡公卒。赫連氏因以“樂川”、“仁恕”為堂號。
仁恕堂:同上。
一、赫連(赫連)hè lián
現(xiàn)行較罕見之復姓。今山東之平邑,山西之大同、臨汾、榆次、忻州,河南之義馬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姓氏?!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。其源不一:
1、鄭樵注云:“劉去卑之后也。去卑,獨孤氏之祖也。勃勃僭帝號稱夏,都朔方,自云赫赫連天,因以為氏。”《中文大字典》據(jù)《晉書·赫連勃勃載記》亦注:“本匈奴劉去卑之后。傳至勃勃,僭稱夏王,下書曰:朕之皇祖,自北遷幽朔,姓改姒氏。音殊中國,故從母氏為劉,子而從母之姓,非禮也,朕將以義易之。帝王者,系天為子,是為徽赫,實與天連,今改姓曰‘赫連’氏。”《姓氏考略》引《夏錄》亦注:“其先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后,劉淵之族,姓鐵弗。勃勃稱王於朔方,國號夏,改姓為赫連氏?!?/p>
2、又注:“吐谷渾大姓有赫連氏。”則此當出自鮮卑族。
二、赫連(赫連)
赫連姓分布:上海嘉定、臺灣臺北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赫連姓起源:
1、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后,劉淵之族,姓鐵弗。鐵弗勃勃稱王于朔方。國號夏,改姓為赫連氏。赫連勃勃改姓詔書:“朕之皇祖,自北遷幽朔,姓改姒氏,音殊中國,故從母氏為劉。子而從母之姓,非禮也。朕將以義易之。帝王者系天為子,是為徽赫實與天連,今改姓曰赫連氏。系天之尊,不可令支庶同之。其非正統(tǒng),皆以鐵伐(即鐵弗)為氏,庶聯(lián)宗族子孫剛銳如鐵,皆堪伐人?!毕膰鬄橥鹿葴喣江Y所滅,其族并入吐谷渾。故稱吐谷渾大姓有赫連氏。
2、系由綦連氏所改。
赫連姓名人:
赫連昌,勃勃之子,魏太武擒昌,詔昌尚始平公主,封秦王,坐謀反伏誅。赫連鐸,唐時本吐谷渾部酋,官陰山府都督。
郡望:朔方。
變化:
1、北周時夏州總管、樂川郡公赫連達之曾祖庫多漢,因避難曾改姓杜,見《周書》。
2、河南新鄉(xiāng)赫連氏改為郝氏。
赫連姓姓氏源流
一、赫連(赫連)hè lián
現(xiàn)行較罕見之復姓。今山東之平邑,山西之大同、臨汾、榆次、忻州,河南之義馬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姓氏?!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。其源不一:
1、鄭樵注云:“劉去卑之后也。去卑,獨孤氏之祖也。勃勃僭帝號稱夏,都朔方,自云赫赫連天,因以為氏。”《中文大字典》據(jù)《晉書·赫連勃勃載記》亦注:“本匈奴劉去卑之后。傳至勃勃,僭稱夏王,下書曰:朕之皇祖,自北遷幽朔,姓改姒氏。音殊中國,故從母氏為劉,子而從母之姓,非禮也,朕將以義易之。帝王者,系天為子,是為徽赫,實與天連,今改姓曰‘赫連’氏?!薄缎帐峡悸浴芬断匿洝芬嘧ⅲ骸捌湎刃倥屹t王去卑之后,劉淵之族,姓鐵弗。勃勃稱王於朔方,國號夏,改姓為赫連氏?!?/p>
2、又注:“吐谷渾大姓有赫連氏?!眲t此當出自鮮卑族。
二、赫連(赫連)
赫連姓分布:上海嘉定、臺灣臺北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赫連姓起源:
1、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后,劉淵之族,姓鐵弗。鐵弗勃勃稱王于朔方。國號夏,改姓為赫連氏。赫連勃勃改姓詔書:“朕之皇祖,自北遷幽朔,姓改姒氏,音殊中國,故從母氏為劉。子而從母之姓,非禮也。朕將以義易之。帝王者系天為子,是為徽赫實與天連,今改姓曰赫連氏。系天之尊,不可令支庶同之。其非正統(tǒng),皆以鐵伐(即鐵弗)為氏,庶聯(lián)宗族子孫剛銳如鐵,皆堪伐人?!毕膰鬄橥鹿葴喣江Y所滅,其族并入吐谷渾。故稱吐谷渾大姓有赫連氏。
2、系由綦連氏所改。
赫連姓名人:
赫連昌,勃勃之子,魏太武擒昌,詔昌尚始平公主,封秦王,坐謀反伏誅。赫連鐸,唐時本吐谷渾部酋,官陰山府都督。
郡望:朔方。
變化:
1、北周時夏州總管、樂川郡公赫連達之曾祖庫多漢,因避難曾改姓杜,見《周書》。
2、河南新鄉(xiāng)赫連氏改為郝氏。
赫連姓堂號
盛樂堂:以望立堂。
渤海堂:以望立堂。
樂川堂:北周有赫連達,是赫連勃勃之后,剛鯁有膽量。他年少時隨賀拔岳征伐有功,賜為長廣鄉(xiāng)男爵。后來又迎接宇文泰匡,收復秦、隴、弘農(nóng),戰(zhàn)于沙苑,皆有功。武帝時拜大將軍、夏州總管。他廉儉仁恕,進爵仁恕,進爵樂川郡公卒。赫連氏因以“樂川”、“仁恕”為堂號。
仁恕堂:同上。
一、赫連(赫連)hè lián
現(xiàn)行較罕見之復姓。今山東之平邑,山西之大同、臨汾、榆次、忻州,河南之義馬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姓氏?!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。其源不一:
1、鄭樵注云:“劉去卑之后也。去卑,獨孤氏之祖也。勃勃僭帝號稱夏,都朔方,自云赫赫連天,因以為氏?!薄吨形拇笞值洹窊?jù)《晉書·赫連勃勃載記》亦注:“本匈奴劉去卑之后。傳至勃勃,僭稱夏王,下書曰:朕之皇祖,自北遷幽朔,姓改姒氏。音殊中國,故從母氏為劉,子而從母之姓,非禮也,朕將以義易之。帝王者,系天為子,是為徽赫,實與天連,今改姓曰‘赫連’氏?!薄缎帐峡悸浴芬断匿洝芬嘧ⅲ骸捌湎刃倥屹t王去卑之后,劉淵之族,姓鐵弗。勃勃稱王於朔方,國號夏,改姓為赫連氏?!?/p>
2、又注:“吐谷渾大姓有赫連氏?!眲t此當出自鮮卑族。
二、赫連(赫連)
赫連姓分布:上海嘉定、臺灣臺北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赫連姓起源:
1、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后,劉淵之族,姓鐵弗。鐵弗勃勃稱王于朔方。國號夏,改姓為赫連氏。赫連勃勃改姓詔書:“朕之皇祖,自北遷幽朔,姓改姒氏,音殊中國,故從母氏為劉。子而從母之姓,非禮也。朕將以義易之。帝王者系天為子,是為徽赫實與天連,今改姓曰赫連氏。系天之尊,不可令支庶同之。其非正統(tǒng),皆以鐵伐(即鐵弗)為氏,庶聯(lián)宗族子孫剛銳如鐵,皆堪伐人?!毕膰鬄橥鹿葴喣江Y所滅,其族并入吐谷渾。故稱吐谷渾大姓有赫連氏。
2、系由綦連氏所改。
赫連姓名人:
赫連昌,勃勃之子,魏太武擒昌,詔昌尚始平公主,封秦王,坐謀反伏誅。赫連鐸,唐時本吐谷渾部酋,官陰山府都督。
郡望:朔方。
變化:
1、北周時夏州總管、樂川郡公赫連達之曾祖庫多漢,因避難曾改姓杜,見《周書》。
2、河南新鄉(xiāng)赫連氏改為郝氏。